主页 > 苹果手机imtoken下载 > 编辑推荐 |电子货币有创造货币的能力吗?

编辑推荐 |电子货币有创造货币的能力吗?

苹果手机imtoken下载 2023-01-17 11:50:44

刘秀光

(广东白云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广东广州 510450)

作者简介:刘秀光,男,山东青州人,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

摘要:如果电子货币具备了创造货币的能力,那么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总量和经济主体持有的所有国家的金融资产都会增加。但事实上,电子货币既不在央行的《货币统计概览》中,也不是银行资产负债表上金融资产的组成部分,也不是因为电子货币的使用而成为公众金融资产的一部分。同时,电子货币交易不会影响央行对经济体系货币供应量的调控,也不会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之所以认为电子货币具有创造货币的能力,是因为人们对电子货币的性质和功能的认识存在偏差。事实上,电子货币并非外生于货币,而是依附于货币的存在。因此,电子货币不具备创造货币的能力。只是电子货币交易掩盖了经济。活动中风险较多,从而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创造;基础货币;货币替代

一、简介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如何投入经济,或如何创造,又如何消失,这就是“外生”与“内生”货币的争论。货币数量应该是由央行外生决定并保持不变,还是应该被视为内生变量,随着金融机构信贷的扩张或收缩而改变其数量?关于这些问题的争论并没有停止。自电子货币问世以来,存在许多谜团或争论,包括电子货币究竟是“外生”还是“内生”。如果电子货币是“内生的”,它可以像货币一样通过货币乘数创造货币,进而增加一个经济体的货币总量。

电子货币是消费者拥有的用于存储金钱或货币价值的储值或预付产品,包括可通过计算机网络访问的预付卡和预付卡软件产品(国际清算银行);电子货币存储在电子设备上,在收到资金后发行,并被发行人以外的人(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用作支付手段;电子货币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电子通讯方式进行支付的手段(《英汉证券投资词典》)。

上述不同的定义有一个共同点:电子货币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转移一定数量的货币存储,在需要进行交易时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完成支付。而且,交易双方的结算最终由金融机构完成。由于货币的交易媒介的功能和记账单位的功能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分离,从逻​​辑上推断,货币的交易媒介(或支付方式,下同)的功能也可以承担通过电子货币。由于货币和电子货币都是作为交换媒介和方便交换的润滑剂,因此电子货币不具有与货币相同的物理形态。电子货币和货币在“形式”上的共同点是可以衡量商品的价格和资金的积累。

电子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流动性强,可以方便快捷地兑换成现金。但是,使用电子货币所获得的效用只是交易的便利性,而不是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存功能的全部效用;货币由政府强制执行,公共和私人债务都必须接受它作为支付手段。并且电子货币不像货币那样需要强制支付未来纸质货币是否会消失,即买卖双方不一定要求对方使用电子货币进行交易;到目前为止,电子货币既不是央行《货币统计概览》中货币总量的一部分,也不是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金融资产,如准备金、股票和债券,公众也没有增加其金融资产因为电子货币交易。

本文质疑近期关于电子货币具有创造货币能力从而影响宏观调控的理论观点,旨在阐明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电子货币是否具备创造货币的能力

理论界持有电子货币创造货币的观点有很多。比如刘达(2017)、杨一凡(2014)、周光友(2007、2009、2010、2011))、王亮等(2013)@ >,(2016)。虽然他们的结论不同,但都参考了电子货币和第三方支付的现有定义,主要研究方法也采用数学分析方法。

尹文等。 (2016)用1995-2015年的数据测算了我国电子货币替代货币的货币供给创造规模,得出电子货币对货币替代具有货币供给创造效应的结论,该效应不既扩大了央行监管下的货币供应量,也扩大了央行监管外的货币供应量。周光友(2010)将电子货币引入货币供应量创造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及电子货币的影响货币对货币供给创造能力的相关性经过实证检验,认为电子货币可以放大货币乘数,央行难以动用存款准备金影响货币乘数,从而影响存款货币创造商业银行的能力,也提高了央行的货币创造能力。货币供应量控制困难。杨一凡(2014)将电子货币纳入货币供应范畴,分析了不同货币发行方式对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乘数的影响。他认为电子货币会受到货币创造机制的影响。在货币供应方面,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放大货币乘数方面的作用最为明显。

如果持有电子货币具有创造货币的能力的观点能够成立,就必须承认电子货币的货币创造原理与货币的创造原理是相同的。事实上,从现有数据反映的结果来看,他们也是按照创币原理来研究电子货币创币的。证明了货币对货币替代的影响、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等。有鉴于此,本文也开始质疑电子货币创造货币的能力。

(一)货币供应创造的一般原理

货币创造的本质是货币供给问题,而货币供给的过程大致是央行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整个银行体​​系是它们之间的互动,并通过一系列的传导过程,最终决定货币存量或货币供给的创造。具体来说,央行决定了银行体系中的准备金数额,整个银行体​​系将这些准备金作为一种投入,并将其转化为更大数量的银行货币。由此可见,货币创造过程中的“投入因素”仅由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决定,而货币创造过程中的“产出因素”则需要由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综合确定( B) 关系或比率。简单的货币乘数是:

K=M/B

在货币创造过程中,基础货币是货币存量多次膨胀和收缩的基础,所以:

M=BxK

中央银行有能力垄断货币(纸币和硬币)的发行,这是银行系统货币创造所依赖的基础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0 年)将基础货币定义为:银行持有的货币(手头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在货币当局的银行和非银行存款。

由于基础货币是货币存量多次膨胀和收缩的基础,要分析电子货币是否具备创造货币的能力,就需要理清电子货币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关系。对基础货币的需求主要由持有的现金数量决定,而基础货币是货币创造的“基本要素”,因此货币创造或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受到可用基础货币数量的制约。如果电子货币可以创造货币,那么电子货币的功能和来源就应该和基础货币一样。

相对于基础货币的定义,电子货币显然不是基础货币。因为电子货币的发行不是由央行发行,而是由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那么,电子货币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如果货币供应量由货币当局决定,则货币是外生的;如果银行存款是使用货币乘数机制创造的货币,则货币供应是内生的。在货币创造过程中,电子货币既不是“输入因素”,也不是“输出因素”,因此电子货币显然不存在货币范畴的外生和内生问题。这是因为货币创造扩大了基础货币而不是电子货币。

货币创造是银行系统中的货币供应问题。如果说电子货币可以创造货币,那就意味着电子货币可以创造金融资产,而这些由电子货币创造的金融资产必须记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成为货币总供应量的组成部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由于电子货币只是替代货币的部分功能而不是全部功能,因此否定电子货币创造货币的突破,就是为了阐明电子货币对货币的替代作用。

(二)电子货币对货币的替代效应

电子货币并非外生于货币,而是依附于货币的存在。这将是一个分析电子货币货币对货币替代最关键的结论,也是解开电子货币是否具有创造货币能力之谜的关键。本文重点关注电子货币的购买力和收益率,以及电子货币账户和货币账户的转移,来说明电子货币。用货币代替货币。

1。电子货币没有独立的购买力和收入

作为一种支付手段,资产可能与所有者一起持有一段时间,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一种价值储存手段。因此,这些货币就像“购买力的临时避难所”。虽然电子货币不能发挥价值储存的功能,但它也可以“正式”充当“购买力的临时避难所”,直到不付款为止。 ”。

王亮等人。 (2014)说电子货币以交易和预防为目的,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金融一体化,所以人们将货币兑换成收益更高的货币。减少以货币形式持有的现金。电子货币增强了敏感性当人们预期利率下降时,就会将持有的资产转变成其他金融资产以获得更多收益,应该承认电子货币降低了交易成本,比如使用网上银行汇款是免手续费的,或低于银行柜台汇款的手续费,从而间接提高货币的回报率。

周广友(2009)认为电子货币交易降低了货币的收益率。主要证据是电子货币缩小了各种金融资产之间的流动性差异,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货币不同金融资产之间可以通过电子指令相互转换,流动性差异、电子货币的弱化使得各种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差异缩小。

上述观点的相似之处可能会被误解为电子货币的购买力和收入可以独立于货币的购买力和收入。从表面上看,经济主体的电子货币支付表现出电子货币的购买力;经济主体的储蓄或投资以电子货币的形式获得收益。但是,电子货币不具备货币的购买力,也不能独立产生收入(p.第三方支付的服务收入与此无关)。决定购买力和收入的是货币,而不是电子货币。电子货币只是货币购买力和收入的正式替代品。简而言之,如果没有货币,就没有电子货币。购买力和收入。

2。电子货币无法摆脱对货币的依赖

电子货币账户与货币账户相互转移的本质是货币需求,而货币需求取决于经济主体是否“愿意”和“能够”将货币用于投资需求(或支出)和消费需求(或支出)。其中,“愿意”是经济主体进行投资和消费的决定,“能”是指经济主体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有用货币储备。电 子货币并非外生于货币,而是依附于货币的存在。显然,经济实体之所以有投资和消费的货币需求,并不是因为电子货币的存在,而是依赖于人们已经拥有或借入的货币。作为一种支付手段,电子货币改变了一种支付习惯或支付方式,它并不决定持有的货币数量。

例如,不使用电子支付时,将100元放入钱包准备支付,使用电子支付时,将100元放入“电子钱包”中准备支付。但在将 100 元放入“电子钱包”之前,这 100 元的货币(不是电子货币)必须存入银行账户。

电子货币与货币账户之间的转移,表面上反映了电子货币的供求关系,而电子货币供求关系的实质是货币的供求关系。同样,电子货币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的本质也是货币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因此,电子货币交易只是形式上摆脱了对货币的依赖,但实际上电子货币支付与现金支付并驾齐驱,只是不同账户之间的转账。如果人们的现金、储蓄等金融资产以电子货币的形式展示,那么以电子货币形式展示的金额必然是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货币。

电子货币支付的广泛使用,虽然减少了公众持有的现金余额,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数量的减少,只是支付方式不是现金。电子货币支付使用的增加降低了现金支付和货币流通成本,银行将现金存入金库,由“货币​​”变为“银行货币”。

图1显示了电子货币账户和货币账户相互转移的过程。 (1)将100元存入初始银行账户A;(2)银行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100元存入借记卡A;(3)@>借记卡A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绑定支付;(4)无论以电子货币形式转账的资金是投资还是消费,借记卡A中的100元转入借记卡B;(5)@ >借记卡B存款100元,银行账户A和借记卡A存款归零;(6)银行账户B存款增加100元。

图1 电子货币账户与货币账户相互转账流程

图1描述的过程表明,电子货币账户的余额来自货币账户的余额,而货币账户的数量并没有因为电子货币交易而增加(如果货币账户的余额增加了,一般是账户中储蓄的利息收入)。如果银行作为电子货币的发行人,电子存单将与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相关联。相应地;央行授权非银行金融机构接受存款的,电子存单应与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开立的存款账户对应。

例如银行存入1万元,存入1万元的记录可以打印在纸质存单上,也可以存入借记卡上。如果这1万元以现金方式提取或转入其他账户,纸质存款单或借记卡上的存款记录立即清零。因此,货币是电子货币存在的基础,当货币为零时,电子货币也必然为零。电子货币是表象,货币是本质。

(三)电子货币和货币流通速度

学术界对电子货币创币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都对电子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例如,周光友(2009)认为,电子货币对M0和M1的替代效应缩小了金融资产之间的流动性差异,模糊了金融资产之间的界限,改变了货币的供给结构,从而增加了货币计量难度;由于电子货币降低了货币的泄漏率,因此泄漏率的下降将放大货币乘数,增强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未来纸质货币是否会消失,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

王亮等人。 (2014)指出电子货币替代货币,由于其流动性高,这种替代必然会改变货币流通速度。当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来调整经济预期变化时供给、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会改变货币供给,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周光友(2007)认为,电子货币对货币替代的加速作用小于替代转换效应,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呈现长期下降趋势。这主要依据结论是,电子货币对货币的替代转换效应降低的货币流通速度大于替代的加速效应。货币流通速度高。原因是由于M2等更高级别的货币形式具有更高的回报,“被电子货币取代的部分货币将转换为更高级别的货币形式”,人们持有的高级货币形式更多。M2等货币和M1等低级货币形式相对减少数量,从而降低货币流通速度。

虽然上述结论的推理过程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其​​偏向是电子货币与货币的功能颠倒了。是持有货币获取其流动性,还是存钱获取收益,完全取决于货币所有者的偏好或当时的意愿,而电子货币的便利性在这里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同时,这些结论的推理也忽略了几个明显的事实:

在信用货币系统中,货币与准货币(如储蓄存款和其他可以替代交易货​​币的资产)之间存在关系。边界可以随时改变。在互联网金融支付系统中,由于电子货币只是一种交换媒介,不能承担记账单位和价值储存的功能,因此电子货币与货币之间的这一界限(至少目前)不会改变。电子货币本身没有法定准备金率,因此不会影响货币的法定准备金率,也不会对货币乘数产生影响。在现金泄露率上,电子货币也没有独立于银行系统问题“泄露”。虽然电子货币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公众持有的现金数量,但纸币的破损率必须降低,但这对提高货币乘数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刘达(2017)为第三方支付分析了电子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认为第三方支付对M的流通速度有正向影响0、@ >M1 和 M2,对 M0 和 M1 货币流通速度的加速作用大于对 M2 的影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2010 年),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在收款人和付款人之间充当中介,提供部分或全部货币资金划转服务。

第三方支付是发行电子货币,以电子数据形式提供资金划转服务的金融机构。经济实体的资金转移,没有钱就没有电子汇款。因此,第三方支付对 M0、@>M1 和 M2 速度的影响值得怀疑。理解这一点的关键是货币能够自主融资电子货币资金的转移取决于它所附属的货币账户。就像一个经济主体是否“愿意”和“能够”将货币用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是否“愿意”和“能够”转移货币资金,转移将是​​决定性的。

货币流通速度 (V) 是货币在经济中周转的速度,是名义 GDP 与货币存量的比率:

V=GDP/M

电子货币的快速支付似乎加快了货币流通的速度,但投资和消费的货币需求并不是由电子货币的便利性决定的。因为投资需求来自收益、成本和投资预期,影响国民消费需求的决定性因素是可支配收入。因此,货币流通的驱动力不是电子货币的便利性,而是投资、消费等对货币的需求。假设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投资和消费的衍生品流通中就不会出现电子货币。相反,如果电子货币能够对货币流通的速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也就是说,电子货币流通可以与货币流通分开,那么电子货币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决定。经济中的货币需求,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可能会被颠覆。

自2013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电子货币支付方式在经济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选取2013-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各自的增速,观察电子货币支付对投资和消费的货币需求,对增速是否有实质性影响。货币流通量(见表1)。 1).

从表1可以看出,2014年以后,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双双增长,增速下降。尽管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规模和增速有波动,但其年均增速非常高。其中,2013-2016年年均增长率为387.5%。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 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对比观察,不存在第三方。

表1 2013-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

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

移动支付规模增长带动货币需求增长的结论。可见,虽然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规模在增长,但并不影响投资和消费,以及由此产生的货币需求。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15年前十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两位数增长时代就此结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与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调整有关,与第三方移动支付增速变化无关。

通过对以上分析的总结可以看出,货币需求是货币流通的动力,货币流通反映了货币需求的动态。电子货币的流通速度与货币流通速度之间存在相关性,但不是因果关系。因为电子货币支付会引起货币支付,但电子货币流通并不是货币流通的驱动力。因此,相关不等于因果。

(四)电子货币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周广友等。 (2011)认为电子货币影响货币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通货膨胀具有放大效应。电子货币交易的速度和便利性对通货膨胀有加速作用。王亮等(201) 3)@> 认为电子货币通过改变货币供求结构和货币流通速度而产生通胀效应。短期内电子货币降低货币乘数,降低通胀率。长期内电子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会先下降后上升,发展到上升期,通货膨胀率会上升。

由于上述观点认为电子货币交易对通货膨胀率有增加或增加的影响,因此可以用经济的实际表现来验证这些观点的有效性。正确与否。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利用货币数量论,将M2增长率、GDP增长率、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与CPI增长率进行比较。

货币数量论(MV=PY,其中Y为总产出),指出在货币存量(M)给定条件下,如果电子货币的快速支付能够提高货币流通量(V)、物价水平(P用CPI涨幅或通货膨胀率表示)必然会上涨,但经济现实并非如此。见表 2。

表 2 显示了 2013 年以来 M2 增长率、GDP 增长率和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与 CPI 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虽然电子货币交易、电子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包括第三方移动支付) ) 快速发展,CPI 增速一直稳定在1.4%~2.6% 的低位,据艾瑞统计,第三- 2013-2016年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高达382%,与CPI涨幅看似正相关,但实际上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这么高的增速对CPI涨幅没有影响率。

表2 M2增速、GDP增速及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

与CPI增长率的关系

2017 年 8 月,高盛发布《金融的未来:中国金融科技的崛起》,称 2010 年至 2016 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增长 74%,2013 年至 2016 年,网贷资金规模增长36倍。将高盛提供的数据与同期CPI涨幅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中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与其CPI涨幅无关。

从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电子货币只是替代了货币最重要的功能——交换媒介或支付手段,但不能替代货币作为记账单位和价值储存手段的功能,因为电子货币不具有国家信用和价值;电子货币交易的效率不能改变货币流通的速度;电子货币交易对M2增长率、GDP增长率和CPI增长率没有实质性影响。

三、The reason why the theoretical conclusion does not match the reality

The analysis around the money creation ability of electronic money, why the conclusion does not match the economic reality?

First, it is biased towards purely theoretical deductions and ignores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the economy. For example, the transaction scale of electronic money payment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but it has not caused the rising inflation rate. At the same time, monetary policy and fiscal policy have no policy measures against the fear of inflation caused by electronic money.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prudent monetary policy and a proactive fiscal policy in 2010, there has been neither a tightening of the money supply nor a change in the proactive fiscal policy in a year with a high growth rate of electronic money transactions (such as 2013). It may be more prudent and careful to draw conclusions on the basis of paying attention to these economic realities.

Secondly, there is a deviation between the reference values ​​and the assumptions set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For example, Gan Yuanling et al. (2012) chose the time period from 1990 to 2010, from which they conclu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money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decline in the speed of currency circulation, and it was a “ver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emergence of electronic currency (partially) replaced currency and deposit currency,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urrency, electronic currency will be dominated in circulation. A flaw in this analysis and judgment is that it reverses the substitution between currency and electronic currency relationship.

Thirdly, the inherent flaws of some research methods lead to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conclusions and the economic reality. For example, Liu Da (2017)in order to explain whether the third-party payment has accelerated The speed of currency circulation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increase of third-party payment will speed up the speed of currency circulation; the increase of third-party payment will accelerate the circulation speed of M0 and M1 more than the circulation speed of M2. The result of the Granger causality test is , the growth of third-party payment did not cause the growth of currency circulation velocity at all levels. Liu Da believes that this is due to insufficient time series samples of quarterly data from 2007 to 2015, so he gave up the Granger causality test and used regression analysis , the results verify the proposed hypotheses. However, no matter whether these hypotheses are verified or not, in addition to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conditions themselves are not rigorous enough, the Granger causality test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s also have their own shortcomings. Due to its randomness, the correlation is difficult to describe with a definit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and some economic laws need to be found out through statistical observation.

四、Conclusion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summary, although the use of electronic money has greatly improved transaction efficiency, those who believe that electronic money can create money and increase the inflation rate by affecting the speed of currency circulation are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the economy.不一致。 The emergence of this result is mainly becaus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lectronic money and money is mistakenly set as a causal relationship; mathematical analysis methods cannot accurately explain all economic phenomena, and mathematical models cannot ensure that they reveal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ngs.

Hold the view that electronic money can create money, worry that the central bank is difficult to use the deposit reserve to affect the money multiplier, and think that the use of electronic money redu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Actual On the other hand, the emergence and use of electronic money does not affect the central bank's use of various policy tools to regulate the supply of money, nor does it redu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The efficiency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nic money transactions cover up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of electronic currency transaction risks is an important field to prevent and resolve financial risk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for electronic currency issues. Financial innovation,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oney on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other unsolved mysteries remain to be observed and analyzed.

Typesetting/Min Na

Proofreading/Ji Zhaopeng